海纳百川 去粗取精 大道至简
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谁能读懂“孔子核心思想和智慧”

发布:尤德才2024-05-19 条评论 条浏览分类: 互相交流

厦门  尤德才
 
         史书上记载,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单地站在路旁寻觅伙伴,他因此感叹天下没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负。当时,子贡侍立在孔子身边,听到先生叹气,于是询问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努力学习以求实现理想,了解我的人难道只有老天爷吗?
 
      孔子为何如此感叹!因为,读懂孔子核心思想和智慧的人很少。
 
       号称与孔子思想最相似的孟子,实际上与孔子的思想甚远。如孔子从不言“人性善恶”,孟子偏说“人性是善”。 哪怕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没完全读懂孔子的思想智慧。颜回说,我老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深不可测。子贡说,谁都知道天很高,但谁也说不出天多高,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孔子思想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和嘲笑。孔子核心思想和智慧到底是什么?
 
       通常人们所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智慧大致有: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为政以德,实行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道等思想智慧。但这些并不是孔子核心的思想和智慧。
 
        我一直认为,只有了解中华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总源泉《易经》,才能理解“无可无不可”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
 
      《易经》是大道之学,百家之宗。《黄帝内经》是医道之学、《孙子兵法》是兵道之学、孔子重乾道,老子重坤道。将道运用于人间社会,即人的伦理之道,这就是儒家;将道用于外交,就是纵横之道,也就是《鬼谷子》,代表人物苏秦和张仪; 以“法”治国,就是韩非,商鞅的法“道”;老子的“无为”之道,就是市场经济、民主法治之道……。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是在围绕这个“道”来开展和演绎。上到治理天下,下至婚丧嫁娶、起居风俗,无不体现人们对“道”的尊重。如“亲道,君道,臣道,师道、剑道、茶道”等等。哪怕做儿子要守子道(也就是孝道了),做妇人要守妇道……。万物之中皆有“道”。“道”是中华文化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何为“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正道(阳)就有邪道(阴),正道邪道是相互依存的,“盗亦有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混沌,正道邪道是相对的,随着条件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易经》说:“为道也屡迁”,并没有什么万古不变的大经大法,宇宙是运动的,其规则、道理也因时因世而变,永远不变是变化,万物都是处于变化状态。“无可无不可”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
 
古今中外智者圣贤为什么与孔子一样“述而不作”?
 
      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基督耶稣、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都同样“述而不作”,不留下大量的著作的原因。因为思想一旦留在纸上,就变成了死东西,与道(真理)的时效性,混沌性相背离。
 
      举个例子,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经和一个名叫德谟斯的青年讨论过正义与非正义问题。
 
       苏格拉底问道:说谎、欺诈、偷盗应当归入哪一类? 德谟斯:归入非正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苏格拉底再问道:一位将军作战时欺骗了敌人、盗取或抢劫敌人的财物;在失利的时候,士气低落时,谎称援军就要来到鼓动士气等行为归入哪一类?一个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谎称不是药,骗他吃了下去,病也好了;某人绝望而想自杀,他的朋友出于友谊而偷走了他的剑……,类似说谎、欺诈、偷盗行为应当归入哪一类呢?
 
       德谟斯:实在是我错了。如您允许的话,我愿意把原先说过的话收回。
 
       由此可见,正道邪道是相对的,随着条件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体现了道(真理)的时效性,混沌性,才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
 
      或者说,读懂孔子“无可无不可”这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就要读懂《易经》“时”这个字。 “时”在《易经》中出现近60次,从各角度看,用时,时机,时用等等,说明“时”是多么重要。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一变,整个情势就变了。孔子晚年读《易经》,最重要的心得只有四个字:“时也,命也。”做事最要紧的是顺天应时,不免有生不逢时的感叹等。孔子是位很有智慧的务实政治家,不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封建反动、奴性、迂腐、书呆子、愚昧的同义词。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给困苦劳累的百姓施粥,孔子得知后掀翻粥摊,将弟子大骂一顿。并且质问子路说,这是鲁国国君的百姓,你为什么给他们饭吃?
 
      子路没想到孔子竟然会做出这种有失仁爱的事来,疑惑问孔子,先生教我们仁爱,为何不让我实施仁爱?我子路之所以拜你为师,就是为了向你学习仁爱。孔子长叹了一声说,仁爱也有范围,也要因时因地施爱。如今你擅自去对季孙氏封国的百姓实施仁爱,你这不是在侵犯宰相的权力吗?
 
      孔子话音未落,季孙氏的使者就到了,他责怪孔子说,季孙宰相发动百姓挖长沟,先生的弟子却给他们饭吃,这是要争取季孙氏的百姓吗?孔子无言以对,弟子越位了,老师当然也有责任,孔子只好收拾了东西离开鲁国。
 
      又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外面看到鲁人为奴,遂花钱将其赎回,但没按鲁国规定,可去国库报销。很多人称赞子贡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在行恶,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被救赎。将来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时就会这么想:‘我赎买后,若去报帐,品格就不如子贡。不报账吧,又负担不起。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子贡不报账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是在作恶。“善恶”只是一个相对的理念,因时因地而变。
 
    孔子的孝和忠不是愚孝愚忠。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被他父亲打得晕过去,还认为让父亲消了气才是最大的孝顺。孔子听到气得不见曾子,认为曾子是愚孝。父亲有可能要杀你的时候你都不躲避,如果真的被打死了,那是陷父亲于不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啊!孔子说犯了小错,父亲轻轻打你,你当然可以受着不能躲。但是父亲来真的,你应该马上就逃走!才是孝啊! 孝和顺,其实是两个概念。孝最基本表现,如孔子所说:色难。即看他对家人的态度,讲的是孝道,不是孝顺,孝道随时随地在变。
 
       孔子为何不是“以德报怨”,“以默抱怨”“以忍抱怨”呢?而是“以直报怨”?因为这样会姑息养奸。以直报怨也不是以怨报怨,而是正确对待这个事情,该怎么样怎么样。“直”被视为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价值标准,务实政治家态度……。
 
      孔子并非一生要颠沛,是为了实现他的文化理想,才变得颠沛。孔子曾经为鲁国大司寇并摄行鲁相。在那个时代,国君是依靠血缘才能做,孔子可以说已经当了当时最大的官。“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自己觉得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才弃而不为。孔子周游列国想推行自己“仁治”的理念终未能成功。孔子只好办学和编辑修订“五经”来推广和延续自己的主张和理念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才是真儒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真理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越有生活阅历的人,对国学中诸子百家会越有感悟,尤其是对“孔子思想”。 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悟道”的方式自然不同。于是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骂之。不骂不足以为道”的现象。孔子似乎预见到今天反孔问题,才会说出“得也春秋,罪也春秋”!足以看到孔子“无可无不可”的智慧。
 
      媒体报道,梁启超当年读到孔子的“无可无不可”这句话大骂:孔子脚踏两只船,糊涂虫!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么无可无不可!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生活阅历增加,退出政坛赴欧回国之后,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时,他说:哎呀,无可无不可!就会明白他是怎么变化过来的。胡适先生也一样,年青时期有否定和怀疑传统文化之势,晚年却主张还其本来面目,以免多诬古人、多误今人。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已有条评论

  • 匿名
点击我更换图片

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