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去粗取精 大道至简
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孔子是圣人还是罪人?

发布:尤德才2023-05-23 条评论 条浏览分类: 互相交流

厦门  尤德才
 
       今天,不少国人将孔子思想与专制封建划等号,视为很负面的东西。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奴性、反民主、呆板冷漠、迂腐、不劳而获,不尊重妇女、一心想着当官发财等等。本人以前受教科书和媒体宣传,也是如此的观点。
 
       后来发现,我们所说的孔子,其实有两个。一个真孔子,一个假的孔子。真孔子是那位不仅影响了中国,且影响了世界,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的真孔子。假孔子是歪曲理解孔子的理念,甚至来实现他们所要目的的假孔子。你可以不喜欢孔子,但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误人子弟。我们应正本清源,还原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一、孔子是中华文化代言人
 
      《易经》是中华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源泉和根本,自古以来即素有“群经之首、百家之宗”的美誉。不去研究或了解《易经》,不仅很难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会对孔子和中华文化看法难免有偏颇。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道互补的。老子的思想偏重《易经》的阴阳之“道”,讲天道的哲学思想。孔子偏重《易经》卦象之“器”(德)的文化方面,讲仁、义、礼,重人伦道德等人道。老子: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见,老子的思想比孔子思想更高深。老子和孔子两位智者常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共同的代言人。老子代表中华哲学,孔子代表中华文化。
 
二、孔子思想代表中华文化
 
      《易经》揭示天道、地道、人道,处处充溢着“和谐”之理。无论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都体现阴阳相依、互根互补、不断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而不是对立,自然融通, 刚柔相济,上下相应,展现了大自然动态统一及和谐有序性。和谐处处可见,都在《易经》系统和谐的哲学里。它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后来的轩辕黄帝、儒家和道家都尊崇其学说,也是“和谐”这一概念的最初源头。
 
      《易经》的和谐辩证理念是开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智慧的钥匙,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和中国人的国民性。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和信仰,周行而不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讲“礼之用,和为贵”;在国家治理上“政通人和”、民族关系上讲“和亲善邻,协和万邦”;各文明之间关系上讲“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在家庭关系上讲“家和万事兴”;在商业上讲“和气生财”等等,影响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维、内政外交等,已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化文明重要的作用,是把“道德”体系用通俗化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和谐”是中华文化价值核心。
 
        孔儒思想之所以能代表中华文化,在于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精髓(诸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仁、义、礼、智、信、勇、忠、孝、慈、中庸、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伦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取向是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并成为指导性的原则,与中华文化价值核心的“和谐”最为吻合。造就现代人类文明社会中(诸如日本和魂,大和民族也深得和谐“中华魂”和儒家精髓),还有古人所说的“中华礼仪之邦”作出不可磨灭贡献。
 
三、孔子对中华文化文明的贡献无人可比
 
      《易经》是中华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源泉和根本。孔子最伟大之处在哪里?就是把《易经》从一本用来占卜算卦的书,上升为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
 
        为什么《归藏易》没有流传好?《连山易》已经完全失传了?只有这个《周易》一直流传到如今?主要原因还是孔子为《易经》做了《十翼》(也称《易传》)安上翅膀,从而使周易成为一部思想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哲学著作,列群经之首成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孔子一生所思所行只为弘扬中华文化文明于天下,对中华文化文明的贡献无人可比。
   
四、孔子是民主先驱者
 
   孔子思想在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尊孔,目的用孔子的思想反对专制政治,反对愚昧的宗教狂热。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
 
   西方启蒙思想家用孔子的思想理念来抨击欧洲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的思想专制,倡导民主和理性,提升到公民教育。正如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孔子思想是理性,民主和公平”。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等等。
 
       孔子是民主先驱者是因为民主政治是以(仁爱、诚信的法治精神、宽容妥协(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仇必和而解、和而不同等孔子思想)的公民素质和文化为基础,才不会因理念或政见不同分裂社会,或防止民主异化为民粹,导致混乱,妨碍社会的整合和凝聚能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找到比民主法治更能充分体现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的管理体制。 
 
       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的孔儒学思想都比中国大陆重,他们难道不发达、不和谐、不民主?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也没因为儒家文化存在而影响建立民主法治等现代文明体制。相反,儒家文化在民主法治体制下,发挥着社会和谐和家庭稳定的功能。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日本在3.11地震、海啸、核泄漏灾难面前,日本国民的沉稳冷静、社会秩序的有条不紊均给世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日本首相换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也不会出现动荡,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和社会秩序一点不乱。日本社会“和谐”程度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望尘莫及。
 
       为什么,西方启蒙思想家用孔子思想理念来抨击欧洲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的思想专制,倡导民主和理性,提升到公民教育。一百多年后,很多国人反过来用民主、反愚民奴化教育的口号反对孔子思想?值得国人好好深思!
 
五、孔子是务实政治家
 
       孔子晚年读《易经》,最重要的心得只有四个字:“时也,命也。”做事最要紧的是顺天应时,不免有生不逢时的感叹等。孔子是很务实的政治家。不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封建反动、奴性、迂腐、书呆子、愚昧的同义词。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给困苦劳累的百姓施粥,孔子得知后掀翻粥摊,将弟子大骂一顿。并且质问子路说,这是鲁国国君的百姓,你为什么给他们饭吃?
 
       子路没想到孔子竟然会做出这种有失仁爱的事来,疑惑问孔子,先生教我们仁爱,为何不让我实施仁爱?我子路之所以拜你为师,就是为了向你学习仁爱。孔子长叹了一声说,仁爱也有范围,也要因时因地施爱。如今你擅自去对季孙氏封国的百姓实施仁爱,你这不是在侵犯宰相的权力吗?
 
       孔子话音未落,季孙氏的使者就到了,他责怪孔子说,季孙宰相发动百姓挖长沟,先生的弟子却给他们饭吃,这是要争取季孙氏的百姓吗?孔子无言以对,弟子越位了,老师当然也有责任,孔子只好收拾了东西离开鲁国。此事不也验证了孔夫子的说法的正确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要求谋其政者要有其位,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又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外面看到鲁人为奴,遂花钱将其赎回,但没按鲁国规定,可去国库报销。很多人称赞子贡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在行恶,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被救赎。将来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时就会这么想:‘我赎买后,若去报帐,品格就不如子贡。不报账吧,又负担不起。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子贡不报账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是在作恶。“善恶”只是一个相对的理念,因时因地而变。
 
       孔子为何不是“以德报怨”,“以默抱怨”“以忍抱怨”呢?而是“以直报怨”?因为这样会姑息养奸。以直报怨也不是以怨报怨,而是正确对待这个事情,该怎么样怎么样。“直”被视为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价值标准,务实政治家态度。
 
       这里顺便对孔子的孝道是愚孝愚忠的观点正本清源。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被他父亲打得晕过去,还认为让父亲消了气才是最大的孝顺。孔子听到气得不见曾子,认为曾子是愚孝。父亲有可能要杀你的时候你都不躲避,如果真的被打死了,那是陷父亲于不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啊!孔子说犯了小错,父亲轻轻打你,你当然可以受着不能躲。但是父亲来真的,你应该马上就逃走!才是孝啊! 孝和顺,其实是两个概念。孝最基本表现,如孔子所说:色难。即看他对家人的态度,讲的是孝道,不是孝顺。
 
六、孔子是伟大教育家
 
        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教育家是当之无愧。 孔子的人品,堪称典范,他生性正直,怀着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这是他做人的准则,也应成为学生立身作人的准则。
 
        孔子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孔子把教学内容的实施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是第一位将学思结合,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他的知行统一的观点,后世一直沿习,继承并发展。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敏而好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千古流传。更有许多关于教师的论述,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为人之师的标准。如:“诲人不倦”,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好学,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七、孔子是反奴性的强者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都是不服从皇权的言论。子路问孔子怎样侍奉君主,孔子答:不要欺骗他,但是,为了进谏,可以触犯他(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说过“苛政猛于虎”、孔子的“仁治”也是无为而治,主张与现代国家的“低税收、小政府”的主张堪有一比。
 
       他的学生冉求当官后帮助君王制定高税收的田赋政策,孔子气愤地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并告诉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教育学生做官要有基本条件:“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不畏权势,敢于直陈时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周游列国奔波劳走,四处碰壁,但无论处于何种逆境,他都没有委曲求全,更没有对当权者卑躬屈膝,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孔子的时代,通过读书来做官并不难,难的是通过做官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念。“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见卫灵公时因为卫灵公问及如何用兵布阵,孔子便在第二天离开了卫国。走到陈国之地时断了粮,他和跟随他的学生以盐水度日,饿得都爬不起来,那是孔子最艰难时期。当时他的学生子路不高兴地问:“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贫饿至此,还口出君子豪言,实属士大夫矣。
 
       孔子并非一生要颠沛,是为了他自己的文化理想,他才变得颠沛。孔子曾经为鲁国大司寇并摄行鲁相。在那个时代,国君是依靠血缘才能做,孔子可以说已经当了当时最大的官。他自己觉得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才弃而不为。孔子周游列国想推行自己“仁治”的理念终未能成功。孔子只好办学和编辑修订“五经”来推广和延续自己的主张和理念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才是真儒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真理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越有生活阅历的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会越有感悟,尤其是对“孔子思想”。 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悟道”的方式自然不同。于是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骂之。不骂不足以为道”的现象。孔子似乎预见到今天反孔问题,才会说出“得也春秋,罪也春秋”!
 
      媒体报道,梁启超当年读到孔子的“无可无不可”这句话大骂:孔子脚踏两只船,糊涂虫!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么无可无不可!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生活阅历增加,退出政坛赴欧回国之后,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时,他说:哎呀,无可无不可!就会明白他是怎么变化过来的。胡适先生也一样,年青时期有否定和怀疑传统文化之势,晚年却主张还其本来面目,以免多诬古人、多误今人。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已有条评论

  • 匿名
点击我更换图片

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