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尤德才
本人在国企工作10多年,下岗后又到外资和私企工作一段时间,最后自谋职业开店20多年一直到现在。这里就搞活国有企业为什么是世界性的难题?国企改革最致命问题、核心问题、国企最大危机是什么?国企应建立什么经营管理体制?国企改革思路在哪里?国企改革从何处着手?国企改革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望网友不吝赐教,欢迎讨论。
一、 搞活国有企业是一个历史性和世界性的难题,这是由私企、国企特性及人性所决定。
因为,私有制企业因其“自负盈亏”,经营不善倒闭,倒霉的是老板自己。因此,本身就具有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免疫力功能。工人的劳动报酬较能按劳、按能力分配,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完成组织目标。而且对管理者要求也不高,因为人们心理契约规则:企业是老板的,老板拿什么都应该,做什么是他的事,我拿什么都不该,遵守规章制度是应该。
国有企业是国家,大家的,领导是公职人员,必须廉洁奉公。如果人们心理契约、期望得不到满足而用较低工作绩效和消极表现,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再好的制度也会产生变形。而且,国有企业领导不仅要有经营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政治家素质(政治是众人之事),以应付上下左右的挑战。
也就是说,发挥国有组织(公有制)的优越性,需要很健全民主法治体系,很高的公平公正环境,对管理者的品德操守和管理才能要求也很高。否则,公有制(如国企)的优越性不仅不能发挥,反而更容易产生腐败、无效率。但现实上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很难有较高的公平公正环境,所以国企是容易产生腐败和低效现象观点没有错。
但认为国企不应该存在,无法破解,也不敢苟同!
任何国家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造就私企和国企等。正常情况下,私企主要以利润为主,通过纳税回馈社会。国企主要以公益、国家利益为主,利润为辅,造福大众、确保国家安全和利益。
二战之后西方大国也有大规模国有化运动的浪潮,英国,法国,德国莫不如此。如法国“战后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期间,经济增长几乎超过法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期,国家得到重建。
即使到今天,美国这种最开放的市场私有经济中,仍有国有组织存在,美国的邮局虽然年年亏损,却仍然没有私有化;淡马锡是新加坡政府全资拥有,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将近50%,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也没有像中国某些国企如此低效?问题出在哪里?
本人认为,国企改革最致命问题是理论滞后实践。其中,如何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破解国企产权难题仍是国企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因为,经营管理体制受制于产权归属问题,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行为、企业的领导人任命制度、用工制度、员工的心理认同和感受、税收分配、福利和公益性等现代企业制度内容。
二、如何破解国企改革最核心的所有者缺位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理论界将国有企业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晰。似乎只有“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了(如承包制),实行所谓科斯、张五常、施蒂格勒等开创和发展的现代公司理论和制度(包含吴市场、厉股份),才能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其观点值得商榷。
我以为,由科斯、施蒂格勒、张五常等人开创和发展现代公司理论没有错,不足之处现代公司理论缺乏对所有权进一步研究,公司企业同样受到社会政治体制、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历史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我国国企改革经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如承包制和租赁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学术界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为它是实现“两权分离”的最佳途径。他们的药方是:国家拥有终极所有权,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这样就可以实现真正的“两权分离”了)的实践也表明,学术界所谓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理论是有局限性。事实也表明,出现官员权力自肥,垄断国企巧取豪夺,暴利行业官商勾结,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两权分离”理论对国企改革的误导和危害不容忽视,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需要我们去总结和反思。
首先,“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所有权则不能体现。适当分离又没有标准,搞来搞去仍是政企不分,即使两权分离的指导原则正确,又通过什么形式才能真正“两权分离”和解决政企不分?
政企不分也值得商榷。哪一个国家的国有企业没有受到政府监管?政企分开容易造成国有企业落在政权中特定集团手中,造成寻租活动猖獗,钱权交易,腐败丛生,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不再是全国老百姓的财富,而是具体国企内利益群体的利益,国有变成了一小部分的私有,国有企业只是名义上全民所有制而已。出现改革的利益归于自己,改革的社会成本由全社会来负担的现象。
其次、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没有健全的情况下,两权分离会削弱国有企业广大劳动者对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和有效监督,不能从切身生活中感到自己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主人,产生雇用观念,公有财产也逐渐变成“无主”财产,阻碍广大劳动者主人翁的责任感,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挥,使国有企业活力下降,明亏和潜亏(国有资产流失)的越来越多。
最后、国有企业小到一个商店,大到中石油,虽然类型和规模不同,但在所有权上始终是非常清晰的,即归全体国民所有。当然,明确的所有权并不一定能够达成有效的治理结构。
也就是说,今天国企的经营管理体制并没有充分体现贯彻全民(所有者)的意志,让全民(所有者)享受到国有企业具有国有福利和公益性的成果,国企职工没有充分感觉到主人翁(所有者)的滋味等;还没充分解决委托管理者(国企的管理集团)存在着代理风险,包括使用所有者资产的效率及获得回报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
本人认为,主要是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认识错误和混乱造成的。到底谁能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从经济学家到政府官员,普遍的观点都认为政府(即行政机关)是国有资产的当然代表者,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政府行使国家所有权,就可能出现地方政府可以随意处分全民所有的财产的状况。一些地方一二个领导决定,或某个政府部门决定,就把大片的土地、资源给转让、划拔给私人或私人企业,把国有企业给卖了……,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和严重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腐败的现实。出现不少侵占农民的土地财产,房屋强行拆迁等群体事件,以及通钢事件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探讨所有权问题具有重要和现实和意义。
三、所有权内涵
就国企央企而言,所有权性质可以解释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全体公民的共同财产,委托国家政府经营(或国企的管理集团)而产权归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全体公民。
我以为,为保障国企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全民使用、全民受益,全民要享有社会政治经济等权。只有这样所有者(全民)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等权益才不会被无偿占有和控制。
也就是说,央企和国企不象一些私有制企业自有自营,或自有他营的经营管理方式,而是一种非自有非他营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社会化大生产领域中, 由于少数个人难以占有不可分割的全民生产资料,它必然涉及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企业与国家(全民)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等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如果所有者(全民)没有享有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权力,是无法解决国企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找到比民主法治体制更能保障所有者(全民)享有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权力,保障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等权益不会被无偿占有和控制的管理体制。即民主法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没有民主法治是无法解决国企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常被人们忽视。
例如,一些企业行为方式理论,一些法律和条例都采取静态的分析方法。这种静态分析在既定(或假定)环境条件下是有助于提示事物发展规律。问题是这些既定(或假定)环境条件是否可能产生。
譬如:通常认为政府并不是追求自身的目的,而是谋求公共利益,但是现实情况是:公共利益常常是各种势力争夺的妥协产物,产生出各种利益关系集团,它成了贯彻经济合理性原则的经济改革的最大障碍。就像《企业法》中规定的企业有关权力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实,不是取决于企业本身,常常是取决于企业的政府主管部门,甚至是某个负责人的开明程度,可给可不给,可少给也可多给;如果按照有些学者专家认为:“现代化的所有制所有权仅剩下了收益权这一项”,那么,在现实条件下,收益权会很快落空,所有者的收益会越来越少。因为很少人会把钱和财产不加条件由他人自由支配,不加过问,并且同意他人赖帐或侵吞财产的最高惩罚仅仅是下回不再借钱给他或解雇。
举个例子,我们委托了国资委去监督,他们是代理者,不是真正的主人(所有者),现行的国企管理机制能确保代理者尽心尽责?有谁看到国企央企贪腐分子哪一个人是国资委揭露的。所以,国企出现贪污腐化就不足为怪。同样的道理,我们委托国企管理层也是如此。谁敢保证国企不会异化成为把公共利益输送给私人的管道,化公为私呢?
所有权虽然是无体的,但不能存在于真空,必须有所附着或所在。有所有权必有所有者,所有者必有所有权。所有权不能转让。所有权部份转让,所有权就受损,所有权全部转让,所有者便不是主人,等于自我毁灭所有者资格。不过所有权可以委托(委托并不等于丧失)行使,但须出于所有者的自愿和一定程序的授权。
因此,所有权是建立在特定的所有制基础上,所有者为保障生产资料不被无偿占有和控制所需要的各种权利的聚合体,是反映所有者意志的权益分配关系。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所有权是一种最充分、最完整的权利,具有一体性、排他性、弹力性、永久性的绝对权利。遵循不可分割、不可代表、不容侵犯的原则。
四、国企央企应建立什么经营管理体制
所有权的主要功能: 确定最高决定权和最高仲裁权的功能。由于生产资料经营管理权属于所有者,所有者对生产资料经营管理具有最高的决定权。政府作为国民(所有者)授权的所有者代表,宪法法律要体现国民(所有者)的意志,立法权必须属于(全民或人代)所有者。这样遵守宪法法律,就是保障所有者权益。
国企所有权是”全民“,这个全民作为产权所有人固然是抽象的,但是代理机构人员和代理程序是具体的,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全民意志。宪法法律、公司法等法治程序体系也是具体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努力惯彻“全民所有”意志,保障所有者(全民)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等权益才不被无偿占有和控制。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的,不是政府或某利益集团之私业。在全民所有制的央企和国企中,国家作为全民授权的所有者代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人大(议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制定的,代表全民的共同意志。国有资产所有权只能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或作出决定、或依据授权,不得处分国有财产。
即政府权力是全民的委任,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一份子如总理、部长、厂长直至各经营管理者,宪法法律是全部权威的根源。须在所有者(全民)共同意志容许下,有条件地支配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有条件地支配劳动力,劳动过程和劳动所得等,对所有者(全民)负责,是(全民)的公仆。国家所有者(全民)并不是被政府管理的对象,而是管理国家(国企)的主人。这不仅是一个有关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契约问题,民主法治问题,与姓资姓社问题无直接关系!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找到比民主法治体制更能保障所有者(全民)享有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权力,保障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等权益不会被无偿占有和控制的管理体制。民主法治是公有制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只有民主法治,才能发挥全民所有制(国企和央企)优越性和发展生产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没有民主法治,公有制优越性就不能体现,公有制体制就会异化成官僚主义的体制:官僚主义的经济,官僚主义的政治,官僚主义的意识形态。公有制也会成为一种剥削腐败制度,造成机会和权利的不平等。“国企改制”可能成为“私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取之于民”,很难实现全部“用之于民”,无法让国民共享国企财富,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企。也给国家和社会埋下不稳定祸根,这就是辩证法。
由此可见,国企央企的经营管理体制应在民主法治体制下,实行职工代表大会下的厂长负责制、或“股东会或董事会下的经理制”。宪法法律、企业章程(类似“鞍钢宪法”)是政府部门、总理、部长、厂长直至各经营管理者全部权威的根源。职工享有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等各种民主权力,职工有权了解、有权参与讨论工资、福利、奖金等分配。国有资产非经各级人代(或议会)立法或作出决定、或依据授权,不得处分国有财产。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宪法法律是政府全部权威的根源。
所以,健全民主法治体制,国企民主管理体制是由国有企业所有权性质所决定,不是主观要求。若置本质于不顾,就等于舍本求未。实施再好制度,也会产生变形。没有健全民主法治体制,改革理论过不去,实践也走不通。无法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问题,只能治标不治本。纠緾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公有制”与“私有制”,国企改革只能反复折腾。国家,政府和老百姓都会被折腾的筋疲力尽了,怎么改都会改不明白,但其背后的代价都是沉重的。
五、国企改革思路在哪里? 国企最大危机是什么?
我以为,国企改革不是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改革的思路关键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能创造规律或用其它规律来代替,违反规律必受规律惩罚。
首先,国企改革要清楚国企改革目的是什么?否则,理念含糊,朝夕令攻,会使企业患“脑震荡”。
国企改革目的是什么?40年前讲得明明白白,即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国企如何搞活,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企业活力”?
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揭示出,一切自然系统都存在着自组织机制和过程。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例如,人类社会比动物界自组织能力强,人类社会比动物界的功能就高级多了。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新陈代谢的能力。一个社会或组织越有活力表明它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新陈代谢功能越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也就是说,不管是国企、私企或股份制企业是否有活力,表现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敬业精神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灵敏而准确的反应能力、果断而及时决策力的行动能力的竞争能力。
即:企业活力是指企业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协调综合能力,使其更有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挑战,使组织能持续有效的发展。这既是企业管理的目的,也是国企改革的目的。
六、国企最大危机是什么
一般组织的生命周期要经过初创时期、个人时期、职能化时期、官僚时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官僚危机、死亡(或变革重生),参与管理(如股份制、民主法治管理)等阶段。但是,社会组织和人虽有生命周期,所不同的是,组织的发展可以长久,或者经过一个停滞时期,还会继续成长。因为构成组织的人可以新陈代谢,不断循环向更高组织形式发展,而人和其他生物则做不到这一点。篇幅关系,可参考本人30多年前,发表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1991年11期 《企业组织成长中的进化与改革》一文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G199111018.htm (杂志只刊登本文约20%的内容)。
如果一个企业组织机构臃肿、官职增多、人浮于事、组织缺乏共识和凝聚力、创新精神泯灭、士气低落、管理人员素质下降、繁文缛节、资任推诿、行动迟缓、急功近利、面向内部,缺乏社会性,忽视质量和效益等。大致判断这样企业组织已进入官僚管理的老化阶段。 官僚管理危机晚期表现都是缺乏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缺乏自我调节、自我新陈代谢,自我修复的免疫力功能,缺乏活力进入老化状态,出现生命力衰竭现象。
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及理论滞后实践等原因,40多年的国企改革仍不尽人意,不仅国有经济效率仍然低下,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创新能力不强等仍然制约国企国际竞争力。如果不是在国家行政政策保护下占据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国企的经营效益将会出现更为严重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
当下,国有企业基本上已进入官僚管理危机时期,从而加剧或引发各种各样的危机。如低效与腐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缺乏公平公正等种种危机。对于问题常常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难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挑战。不及时有效的变革,长期积累各种矛盾可能因偶然事件爆发而进入动荡、或解体,也是国企最大危机所在,已到根本性变革。国企改革的结果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问题,
七、如何解决国企官僚管理危机
今天, 国企大都进入官僚管理危机阶段,其问题的解决,不是小打小闹的改革,或在旧的体制,或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去寻找解决之道所能解决的,其难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的国企改革,说改就改。今后的国企改革必然是不好改和难改,势必遭遇到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庞大不想改的的“即得利益者”的阻力……。想拖延和侥幸心理,只会酝酿更大问题,只会种下更大隐患,导致社会系统更大的动荡。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譬如,对不少老牌国企,因机制旧、竞争力弱、包袱过重、积习难改之际,财政兜不起、银行帮不了、股市也容纳不了,甚至严重的资不抵债,混改又没人接,这些包袱重、效益差、产能过剩的国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扭亏增盈不可能等所谓“僵尸企业”,要妥善处理让其关闭。
尤其,当下国有企业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过高,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把被地方政府、国企占用的资金,更多地释放到实体经济、有绩效的经济部门,以减少更大损失浪费。如何妥善处理“僵尸企业”问题,兼顾社会和谐稳定,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与能力。
但对于机构臃肿、官职增多、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包袱过重、市场反应慢、资金问题等官僚管理危机国企进行“混改”。放开民间资本乃至海外资本入股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股份制(混改)也符合企业发展规律、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改善国企的经营模式及治理结构,有利于解决国企官僚管理危机,让国有资本具放大功能、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企才可能变革更加有活力。相对于关闭国企、或私有化所产生社会政治经济的风险来得小,俄罗斯“休克疗法”的教训就是例证。同时,化解国企债务带来的金融风险这不能忽视的环节。
八,国企改革从何处着手?国企改革措施是什么?
人类与其说受其工具的限制,不如说受其思维观念的限制。在哥伦布之前,关于地球的圆的这一点,已经讨论五百多年。哥伦布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把一个抽象概念变成实际的内容,就使人类能利用现有技术从事更伟大的事业。
中国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源于40多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掀起了一次全国范围内崇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解放了思想,并由此取得共识和妥协。以猫论、摸论、先富论、不争论等等(在特定情况下,是一种智慧和妥协),超越意识形态纷争,摆脱官员和国民的思想僵化和教条,化解各种各样阻力,形成一定共识,从而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的序幕。
现代社会,一个没有股份制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国家也难富强。为什么世界有活力的知名企业为什么几乎都是股份制企业? 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和能力、实现战略业务协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市场化激励机制、以便提高企业效益。英国的国有电力、煤矿改革为股份制;日本、德国的国有铁路实行民营化,都是为了解决单一国有制、国家垄断的管理成本太高、效益太低、政府负担太重等弊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干预,不一定需要以国有经济为基础。
美联储本身就是私人企业,美联储运用金融手段对美国经济也能有效的宏观调控。美国军工企业根据宪法法律也不能随便把产品卖给其它国家。同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必然带来国有资产流失。关键在于健全民主法治体制,营造良好的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程序公正、交易公平、信息公开、法律严明。才能增强国企央企活力与股权治理结构的约束力,推动各种经济力量,共同为国家社会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也说是说,国企改革不仅是经济效率问题,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联系的。没有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如社医保体制)及健全民主法治体制健全的两者推进,国企改革也很难成功有效,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今天深化国企改革应从“解放思想”着手,健全民主法治管理体系。从“抓大放小”朝向抓“重”放“次”,进行资产债务重组,实行多种混合所有制。允许国企破产,或改成非国有企业等方式,进行实现国企转制。设立类似全民基金机构进行保值增值,用于社会和下岗职工医疗养老保障中……。才有希望减少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兼顾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要再纠缠“姓资姓社”会延误改革时机。否则,国企改革只能反复折腾。国家,政府和老百姓都会被折腾的筋疲力尽了,怎么改都会改不明白,但其背后的代价都是沉重的。
篇幅关系,详见本人拙写有关国企改革贴文,谢谢!
附注: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