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尤德才
当今中国,无论什么领域,都面临思想领域混乱,缺乏共识。一个缺乏共识,“撕裂”的社会是无法健康发展的。靠危机导向来推动改革,恐怕就太晚了。回头更不可能,人们不会放弃彩电去看黑白电视。没有共识,理念含糊,朝夕令攻,找不到标本兼治应对危机的方法,会使社会患“脑震荡”。共识越强烈,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本人认为,今天中国改革和社会转型想付出的代价希望最低,中国改革之路应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改革“最大公约数”的共识。
因为,不同的阶层和党派,很少人会说:“我们不要和谐社会”。而且,无论从那个系统看,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总是没错的,系统“和谐”才能产生1+1>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和谐”产生1+1<2(整体小于部分之和),这即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其内涵价值远远高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宪政”观,是天下普遍适用的道理。
事物没有完美,事物都有“好和坏”阴阳两面,事物发展过程利弊共生,全盘否定或肯定都是不科学。盲目追求民主,自由,人权、公平可能造成国穷民富;公平和正义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制度,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希特勒也认为自己是正义;即使是民主、法制、人权、公平,因时因地也有差别的;由于权力是选民给的,为讨好满足选民需要和解决内部矛盾,容易造成民主是对内的文明,对外不文明,强权霸权,影响世界的稳定。
追求民主法治、自由、公正、博爱、人权也没错,因为它是构成 “和谐”文明现代社会要素,是为“和谐”服务,也要靠“和谐”这个标尺来判定,是否激进,适当、适宜。如在非发达国家,缺乏民主理念,强行输入,强制实行的“民主”制度不一定带来和谐,可能会出现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等民粹思想泛滥,给野心家们执政夺权提供了合法的外衣,从而导致民族分裂、文化冲突、暴力冲突和甚至国家分裂。就像在阿富汗和非洲某些国家那样,付出的社会转型成本代价很高。因此,“和谐”才是真正的判断标准,最具有的普世价值。
当然,讲和谐,并不代表就能实现了和谐。空喊“和谐社会”,不谈诚信、公正、仁爱、民主法治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要素,舍本逐末追求和谐,和谐就成了忽悠人们的东西,或成为笑话。
所谓的改革就是革除与社会、自然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革除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公正、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组织形式或社会结构。改革是革除社会弊病,推动社会进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所谓构建和谐社会,是指通过法律的途径,通过制度的调整,通过协调和妥协,使利益各方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而不致引发剧烈冲突。尤其是引发暴力革命,任何社会和组织都要为之努力,社会只能在和谐中前进。和谐社会是改革主旋律,也是改革目的。不和谐的改革绝对不是有效的改革。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本人始终认为,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如何面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又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根据国情,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成熟的公民教育和民主法治经验与成果,摸索出一条符合传统文化和大国国情的公民教育和民主法治体制,社会才能持续稳定发展。这一宏大时代课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公民教育观和民主法治理论问题,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课题。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