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尤德才
之前,拙写《姓资姓社之争可以休了》、《如何论证“姓资姓社之争”荒谬性》二文认为: 私有制与公有制、计划与市场并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无主次之分,不存在孰优孰劣问题。类似工具或是方法方式,无所谓好坏,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关键问题在于人类社会如何把握和运用,造福人类,遭到不少网友质疑。为进一步理解“姓资姓社之争”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现举西汉的例子,望网友不吝赐教!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重视"以德化民",采取黄老治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修养生息的无为而治政策。出现了政治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其“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初承“文景之治”时,此时“文景之治”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已出现制约了国力的发展,极大危害到经济民生。尤其是“允许私人铸造货币”流弊极大,造成空前严重的“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经济情况,开始落入艰难的窘境,武帝起初对此苦无良策。为此,武帝起用一批财经能臣,其中最重要是被许多中国的前人称为“商圣”桑弘羊。
桑弘羊在武帝大力支持下,为了走出社会经济困境,抗御匈奴的军事侵扰,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中央从经济上加强集权,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却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与困难,许多中产阶级工商业者纷纷破产,引起较大的争论。
特别,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开疆拓土,耗得国库空虚;征伐匈奴致使税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晚年在关东地区出现了二百万的流民,当时总人口大概是五千万,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
一代雄主汉武帝去世后,将帝位传给了年仅8岁的小皇子汉昭帝,为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干政之事这类悲剧重演,委托霍光、桑弘羊、金日磾等人辅政。由于大臣们对国家大政方针意见不统一,霍光决定组织一次汉帝国的宏观政策大辩论。
2000多年前(公元前81年)西汉朝廷召开的盐铁会议,这场讨论持续时间之久(辩论从农历二月到七月,持续时间长达近半年)、影响之大、议题之多堪称古代中国宏观经济思想的一次集中展现。会议的核心主题聚焦于辩论汉帝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盐铁专营(国有经济政策)、算缗告缗(财政税收政策)、均输平准(宏观调控)等宏观经济政策,到主战还是主和的对外政策,以及到底是儒家治国、还是法家治国、还是黄老治国等治国理念的争论,以及经济政策导向到底是重义与重利的经济价值观取向问题,所涉及议题涵盖广泛,包罗万象。
在盐铁会议上,正方桑弘羊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在桑弘羊看来,农业并非财富的唯一源泉,工商业尤其商业同样是财富的源泉,甚至提出工商业的发展还制约着农业发展,指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
反方贤良文学(当时朝中举荐人才,贤良与文学之士被推荐,称为贤良文学之士)争锋相对,许多人认为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到汉昭帝时期已经不合时宜。提出“罢盐铁、酒榷、均输”。他们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认为官营工商业“非治国之本务”,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指责官府经营工商业是“与商贾争市利”。农为本、商为末,重商主义会导致社会浮躁、重利轻义、奇技淫巧。双方的观点简直如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争论激烈。
朝廷问贤良文学之士,你们所知道的民生疾苦最关键的在哪里? 许多人都回答,最不方便的就是盐铁酒由国家专卖.官府不应该与民争利,应还给民间。桑弘羊是维护汉武帝时的政策也是为了维护自己。辩论了半年,朝中最后才诀断贤良文学之士更符合实际。
商圣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只是非常时期才是适用,长远看,不可持续性。因为它忽视社会政治市场经济等因素,让中产阶级工商业者纷纷破产,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种下社会动荡祸根。
最后,霍光代表朝廷折衷,酒的专卖取消,保留盐和铁的专卖。重新开始重视农业调整商业政策,让帝国经济开始复苏。国家与社会逐渐走向安定。正如《资治通鉴》评价,霍光知时务之要,稍复文景之业焉。
这场两千多年前的争论与今天关于“公有制与私有制、计划与市场、国企改革的争论”颇为相似。它告诉我们这样道理,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关心和研究是事物发展规律,事物在什么条件和环境下,利大于弊。公有制与私有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无主次之分,不存在孰优孰劣问题,关键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持经达变。“姓资姓社之争”可以休了!!!
附:
1、“姓资姓社之争”可以休了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38712-1.shtml
2、如何论证“姓资姓社之争”荒谬性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38740-1.shtml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