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去粗取精 大道至简
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民主究竟是什么?

发布:尤德才2023-06-02 条评论 条浏览分类: 互相交流

厦门  尤德才
     
         世界近200个国家中,没有采用民主制度的所剩无几,在非洲也很普遍,各国都采用了某种形式的民主制度。说明民主的适用性不存在地域、人种或文化差别,民主是不分东西方。
 
        而且民主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英国、日本、挪威、西班牙等国,皇帝或国王犹在,是君主制国家,但议会与王权可以共生,同样成为较成熟的民主国家;美国与西欧虽是资本主义国家,你能说不是较为成熟的民主国家吗?前苏联、前东欧国家、朝鲜都号称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能称得上是民主国家吗?由此可见,民主不仅不分东西方,与“姓资姓社”的社会制度也没有必然联系。
 
        民主究竟是什么?如“获得同意的政体”,就是民主吗?二战前的日本政府和德国政府、今天的朝鲜得到大多数人民同意和支持是不容置疑,能说是民主国家吗?又如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你我都是人民,究竟是你作主,还是我作主,也容易造成不可调和的冲突。文革中两派群众势不两立,最终发展到武斗等等?上述的民主定义都不完整。
 
        另外,民主似乎可应用于任何领域,被人为分出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西式民主、中式民主、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文化民主、企业民主等众多民主。纵观世界各国的民主制度,几乎没有两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是完全相同的。又如何解释各种各样民主?
    
        我以为,应把“民主”提高到哲学层次,从各种民主中提练出共性,抓住民主的共同规律和原理,借助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领域的特殊性,去探索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个领域的规律和原理,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当代美国哲学家科恩把“民主”的提高到一个哲学高度。他在《论民主》一书中,从性质、前提、手段、条件来解说民主。把“民主”的提高到一个哲学高度。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在参与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对话、交流、沟通、相互妥协而获得决策的正当性、可行性。” 科恩对民主的定义最符合民主的本质。“参与”和"管理体系"是民主两个最关键性要素。
 
       第一、判断民主是否成熟是个复杂的问题,至少要用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这两个因素来判断。
 
       参与广度是指组织成员参与决策的比例,用数量来衡量一种管理体系虽不够精确,但在进行比较时,还是不失一种有用的尺度。因为一种民主必须要有一定参与广度,才能评价其深度。民主化常视为扩大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是有道理。无一定程度的参与,即无民主可言。说明该组织没有实现所谓民主的素质和民主环境的条件。
 
       但如果只有参与广度没有参与深度,组织就会产生无序混乱甚至带来灾难。“文革”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拨苗助长,搞民主大跃进,会造成社会混乱。违背了民主的实质,民主也就失去意义了。
 
       参与深度是指组织成员参与时是否有充分有效,要评价参与深度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民主隐含了公民素质、公民文化、法治环境为基础。很难用参数来确定评价一个无形的因素(如契约法治精神、公平、宽容妥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和而不同等)的公民文化。缺乏参与深度,选举人可能受到胁迫,选举可能受到控制,宪法的尊严与民主可能受到藐视与践踏,陷入目的与手段的分离困境而造成民主异化成民粹。
     
         因此,要全面地评价民主的效能,不仅要检查其广度,还必须检查其深度。一个成熟的民主管理体制,不仅要有参与广度,更要参与深度。才不会因理念或政见不同妨碍社会的整合和凝聚能力,分裂社会,导致混乱。
 
        第二、民主是一种“参与管理体系"。
 

       任何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是由硬件(制度、结构、目标战略等有形因素)、软件(共同的价值观、公民素质、技能、风格等无形的因素软件、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社会心理、甚至国际环境等因素)三要素所构成的,缺一不可。软、硬件失调,或系统软硬件不能适应环境、不能达到多层次的系统动态和谐都可能造成系统的解体或崩溃。如图(易经管理模型)
 
        从某种意义讲,社会和组织就像一座“冰山”,“冰山”的1/3露在水面,而真正2/3是在水底下。露出水面部份代表着组织的“阳”(如硬件中制度、结构、目标战略等有形因素)硬件。沉于水底的部份代表着无形组织的“阴”(如软件中共同的价值观、组织成员素质、技能、风格等无形的因素软件)软件。没有软件的“冰山”是不会傲然耸立的,这样的社会和组织是脆弱的社会和组织。
 
     民主作为一种“参与”管理体系,它不仅包含相互制约分权参与制度和结构(硬件),对一个国家社会而言是法治的国家社会。即通过法律的途径,通过制度的调整,通过协调和妥协,以一种平和方式协调各种不同群体利益,而不致引发剧烈冲突,尤其是引发暴力革命,民主是隐含公民素质和公民文化来支撑。
 
        即民主政治是以(仁爱、诚信的法治精神、宽容妥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仇必和而解、和而不同等)的公民素质和公民文化为基础,才不会因理念或政见不同分裂社会,导致混乱,妨碍社会的整合和凝聚能力,以推动社会进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或者说,民主是一个“跨技术、跨制度”的管理系统。思想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软件-阴)往往对制度结构(硬件-阳)起决定作用,是制度的基础和结晶。反过来制度对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具有强化作用。如纳粹文化决定纳粹法西斯专制,只有公民文化才有民主政治的实质。很难想像充满着打江山、坐江山等“胜者王败者寇”的丛林法则的思想意识,会有公民文化和有效的民主法治。有谁见过前苏联、前东欧的信奉马列斗争哲学国家有真正有效的民主法治?
 
       从某个角度看,民主法治与其说制度结构,倒不如说是精神情感等意识形态的介入。若不改变“管理只是政府官员的事,民众只管执行,祈盼强人和包青天、草民心态、主奴意识、清官情结、人治思想等传统观念,那么,再好的民主制度也会产生变形的。没有公民文化和公民素质相适应,也会变得不伦不类。民主的核心不仅是选票,更重要是整个社会的民主理念和公民素质。 当下农村基层的民主选举可说明这点。同时,说明民主化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时间性。
   
       事物都有“好和坏”两面,民主的优缺点,其多寡及大小,因组织成员素质(公民素质)和整个社会的公民文化而异。民主的优缺点,有的是相互关联。如为了保障组织成员的权益,而采取选举,就会造成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浪费,秩序有时欠佳;为防止腐败现象,采取分权管理和相互制约而导致行政效率不高等等。代表制就是要在直选和专断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对不同问题、不同时期、参与人数和范围、不同职位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决议规则就是要在保护民主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根据不同的议题,不同的事务来决定。
    
        一般来讲,实行民主管理的时间愈久,优点愈多,缺点愈少。因为,民主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实践过程。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时期的争论:共产党当时要求国民党开放政权,开放民主。当时国民党认为中国人民素质太低,实行不了民主;而共产党的反论是:要学会游泳只有跳到水里去才能学会,不实行民主,人民的素质永远不会提高。当年的共产党认为民主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实践过程是正确的。
 
       譬如,台湾民主政治从开始时的走路工,贿选,奥步,立法院打架,3.19事件等问题,到近几年大选好像没发现大问题。说明民主化应是渐进的,公民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没有一步到位的民主,也没有不付出学费而仅空想就有的民主。
 
       任何社会的民主不可能是静止的,不同时期的环境和问题、参与成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地变化,影响民主的各要素不断在变化,民主总是在不断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完善实现它,体验它。民主的效能取决于民主的前提、手段、条件和人们长期的努力。
 
        所以,民主要更有成效,也要防止以种种借口阻碍民主。民主需要信心、需要倡导,尤其是民主化初期更需要倡导和保护(犹如婴幼儿一样需要保护和训练)、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民主也会犯错和腐败,但能最短时间发现,并可以纠正。要认识到这种参与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好处,不要轻易弃权,养成民主习惯。放弃民主容易,重新获得却是艰难的。祈盼伟人强人可能是对民主的伤害,也是民主大忌。种种原因(如腐败),当人民有朝一日想收回他们权力,可能已经太迟了,就会出现革命与改革之争。
 
       任何管理体制都可能产生腐败,但是一个好的体制能遏制腐败,而一个坏的体制则助长腐败。我们之所以要实行民主管理体制,是因为民主管理体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体现对官员、权利最有约束力、最能遏制腐败的制度!较能满足人们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长的需求。民主在人类几百年的探索实践中已经趋向成熟和完善,并且正在深入人心,是当今人类社会较为公平公正,彰显人性尊严,实现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实現自我理想,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等,是当今人类社会较能接受的一种管理体制。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已有条评论

  • 匿名
点击我更换图片

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